-

@ 6svjszwk
2025-04-29 01:59:39
#### 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增加任何社会效用
本文转自公众号:饭桶帮的自由之路
饭桶读《人,经济与国家》 第28篇
1. 导论
现在是时候完成我们对货币以及货币关系变动在经济体系中的影响的研究,从而将我们对于市场的分析的种种线索串联起来了。当然,我们将继续在自由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展开分析。
2. 货币关系:货币的供给和需求
货币是作为一般交换媒介的一种商品;因此货币的交换遍及整个经济体系。但与所有商品一样,它有一个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它的“价格”在市场上没有唯一的表达。其他商品则都可用货币单位表达,因此也就有了唯一相同单位的价格。
货币商品只有通过所有其他商品(即货币在市场上可以购买的所有财货和服务)的一个数组才能得到表达。
尽管如此,货币的“价格”或者“价值”,或者“货币单位的购买力”的概念也依然是真实并且重要的。我们只需要记得,没有单一的“价格水平”或者可度量的单位,可以用于表达货币的价值数组。因为货币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它的首要目的是在现在或者未来用于交换可以直接消费的或者生产性的商品。
市场上的货币总需求包括两个部分:货币的交换需求(所有其他财货的出售者希望购买货币)以及货币的留存需求(那些已经持有货币的人持有货币的需求)。
货币交换价值降低等于说是以货币计的财货价格上涨。相反,货币的交换价值升高等于说是财货的价格降低。在劳动市场上,更高的货币交换价值意味着更低的工资率,反之亦然。
所以在劳动市场上,我们的规律可以表述如下:货币交换价值越高,需求的货币量越低;货币的交换价值越低,需求的货币量越高(即工资率越低,赚取的钱越少;工资率越高,赚取的钱越多)。
一个行动人决定在他的现金余额中保留多少货币,是由他的价值表上,现金余额中货币的边际效用所单独决定的。
3. 货币关系中的变动
货币购买力由两个要素所决定:持币总需求表以及现有货币库存。
将货币理论归入相互排斥的分支(例如“供给需求理论”、“数量理论”、“现金余额理论”、“商品理论”、“收入和开支理论”),这种做法的荒谬性现在应该是显而易见了。因为在这个分析中,所有这些因素皆有涉及。货币是一种商品;其供给或数量对于决定其交换价值十分重要;保持现金余额的货币需求对此同样十分重要;而且,分析适用于收入和开支的情形。
4. 货币库存的效用
没有价格或者一个客观的交换价值,任何其他财货都会被当做是免费的礼品而被一抢而空;但如果货币没有一个价格的话,人们就根本不会使用,因为其全部用途就在于统帅市场上的其他财货。货币的唯一用途就是交换财货,而如果它没有价格,因而也就没有交换价值的话,它就不可能被用于交换,也就不可能再被使用了。
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者财货的供给增加,会增加消费者财货的供给。(其他财货的供给没有下降时)消费者财货供给的增加显然有益于社会;因为有些人的“真实收入”增加,而没有人减少。
与之相反,货币唯一的用途就是交换。货币本身不能消费,也不能作为生产者财货在生产过程中直接使用。货币本身因此是不具生产性的;它是死的库存,不生产任何东西。土地或者资本总是以某种具体财货、某种具体的生产工具为形式出现。货币总是存在于某人的现金余额当中。
我们的结论是,货币没有什么“过少”或者“过多”之说,不论社会货币库存有多少,货币的效益总是被利用到极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不论怎样也不会带来社会效益;它只是以另外一些人为代价而有益于某些人。同样,货币库存减少并不会引发社会损失。原因在于货币只是因为它在交易中有购买力而被人们所使用,货币库存的增加只不过是稀释了每个单位的购买力。相反,货币库存的下降增加每个单位的购买力。
【通过货币的交换中介属性我们知道,单纯印钱并不会带来真实的财富增长,而通缩导致的流动性减少也不会减少真实的财富;变化的只是单位货币的购买力而已。请不要被无知的经济学家和无良的政客欺骗。】
设想这样一个神奇的情况:一天早上每个人醒来时都发现自己的货币资产变成了原来的两倍。社会的财富,或者说真实收入也翻倍了吗?当然没有。实际上,真实收入——实际供给的财货和服务——保持不变。改变的只是货币单位,它已经被稀释了,而货币单位的购买力会有足够的下降(即财货价格会上升),以使得新的货币关系重回均衡。
因此,一条最为重要的经济学规律是:任一货币供给总是被最大程度的利用,因此增加货币供给不会产生任何社会效用。
5. 货币需求
A. 均匀轮转经济和市场中的货币
一个人对货币有留存需求,要保存货币余额的理由,其实就是这个人为了未来的交易而留存货币。这是现金余额的功能——等待合适时机进行交易。
假设实现了均匀轮转经济。在这样一个确定性的世界中,投资不会有损失的风险,也无需在手头保留现金余额,以备消费者开支的紧急需求出现。每个人因此会将自己的货币库存完全分配,依照自己的时间偏好,用于购买现在财货或者未来财货。没有人会让自己的钱闲置为现金余额。
简言之,在确定性的世界里,货币或是完全失去用处,或是几乎如此。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真实世界里,与均匀轮转经济相反,即便是保留在现金余额当中的“闲置”货币,对于它的所有者也起着自己的作用。实际上,如果它没有起到这种作用,它也就不会保留在现金余额里了。我们知道,个人并不确定未来他会花钱购买什么,也不知道其具体时间。“闲置”货币的用途正是基于这一事实。
经济学家一直机械地尝试将货币需求归结为各种来由。但是,这样一种机械的决定机制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标准,自己决定他的全部现金余额需求,我们只能探索不同交换事件对于需求可能有的各种影响。
B. 投机需求
货币交换价值中对于未来变动的预期是对货币需求的一个最为明显的影响。任何经济事件,预期发生的时间离当下越远,它的影响就要越多地在当前按利率折现。不过,不论影响的程度如何,预期货币购买力未来要下降总是会降低现在的货币购买力。预期购买力下降意味着当前的货币单位比它们在未来要更值钱,这样的话,货币需求表会随着人们倾向于在现在而非未来花费更多货币而下跌。
反过来讲,预期货币购买力在不远的将来会上升,则往往会提升货币需求表,因为人们预期货币单位的交换价值在未来会上升,所以就决定将货币“积存”(向他们的现金余额增加货币)。结果就是当下货币购买力提升。
因此,未来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预期会降低当前的货币购买力,预期的上升则导致当前货币购买力上升。货币的投机需求与任何财货的投机需求发挥作用的方式相同。此外,与任何财货的情况相同,这种投机性预期所犯的错误会“自我纠正”。
货币领域与其他特定财货领域一样,投机性的预期会自我纠正,而不是“自我实现的”。它们加速了市场的调整过程。
C. 对货币需求的长期影响
在进步经济中,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品进入市场以及生产的阶段增多,交易的机会总是越来越多。这些更多的机会将极大地增加货币需求表。如果经济变差,交易机会减少,那么由此而来的货币需求也会下降。
一旦有了信用,只要清算系统是方便的,它就会延伸至尽可能多的人。参与清算操作(通常在我们称为“清算所”的场所)的人越多,抵消就越多,能节约的货币也越多。
因此,清算是相互抵消货币债务的过程。它使得巨量的货币交易得以发生,而无需实际占有和转移那么多货币,因此极大地减少了对货币的需求。不过,清算不可能是万能的,因为仍然必须有一些可以用于完成交易的有形货币,而且在没有100%抵消——100%抵消的情况是非常之少的——的时候,必然要有有形货币来了结交易。
D. 货币需求无限?
这个看法误解了需求这个概念本身的性质,也将货币与财富或者收益混为一谈。它基于“人们总想要尽可能多的钱”的观点。
显然,货币的有效需求不是,也不可能是无限的;它受到一人能够在交易中出售的财货的估计价值,以及他想要从现金余额中取出,用于购买财货的货币数量这两方面的约束。
除此之外,他要的、需求的当然不是“货币”本身,而是货币所拥有的购买力。我们或者可以说,他想要的是“真实”货币,也就是根据它可以购买的东西所表达的货币。如果货币购买力同时被稀释,那么更多的货币对他而言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E. 货币购买力和利率
一个人可以分配他的钱用于当下和未来财货(即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先假设一人的货币需求表增加,他因此决定分配他的一部分货币收入以增加现金余额。没有理由认为这种增加会在根本上影响消费/投资比率。它确实可以产生影响,但如果那样的话,这会意味着他的时间偏好表以及货币需求也发生了改变。
如果货币需求增加,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货币需求的变动会丝毫影响利率。货币需求增加并不必然导致利率上升(前者减少与后者下降的关系亦然)——它们之间没有相反的关系。事实上,两者没有因果联系;决定前者的是对货币的评值,决定后者的,则是时间偏好评值。
货币关系对于时间偏好以及纯粹利率是中性的。所以说,货币需求增加能够降低普遍的价格,而不改变时间偏好或者纯粹利率。
货币需求表变动唯一的结果就是总现金余额总货币收入之比和现金余额的真实价值的同方向增减。货币库存给定,人们更为激烈地竞争货币只会使货币收入降低,直到真实现金余额增加到人们所欲求的那么多为止。
如果货币需求下降,会发生相反的运动。减少现金余额的欲求导致货币收入增加。总现金保持不变,但它对收入的比例,及其实际价值都下降了。
F. 积存和凯恩斯体系
“积存”一词本身用在经济学里就是非常不恰当的,因为它带有邪恶的反社会的东西。“积存”只不过是货币需求的增加,这一评值上的变动,结果是人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即使他们的现金余额以及货币单位的真实价值增加。相反,如果人们欲求减少他们的真实现金余额或者货币单位的价值,他们可以通过“去积存”实现。
那么,积存和去积存的过程,只不过意味着人们想要增加或减少他们的真实现金余额或者货币单位的真实价值,而且他们有能力实现这一结果。这有什么错呢?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只不过是在自由市场上消费者或者个人“主权”的另一种体现。
不过,大多数作者都是以规范性的方式使用这个词语的,暗示有某种虚幻的标准,低于这个标准的现金余额是合理的,而高于标准的现金余额则是反社会的、邪恶的。但任何设置在货币需求表上的数量限制都会是完全武断且毫无根据的。
凯恩斯主义者们证明自由市场的开支会受到限制——消费受到“函数”的制约,投资受到机会的滞止和“流动性偏好”的制约——这一精心尝试是在做无用功。因为即便他们是正确的(实际上不是),他们的结论也是不得要领的。不论是积存或者去积存,抑或是“低”或者“高”水平(不论这究竟是什么意思)的社会货币收入,都没有什么错。
凯恩斯体系,一如其门徒用数理方式所清楚描绘的,饱受数理经济学“相互决定”之病的折磨。可以随意可逆转的数学函数,适用于我们并不知道所观察运动的原因的物理学。由于我们不知道原因,任何解释或者描述运动的数理规律都是可逆的,而且就我们而言,函数中任意变量都可以与其他变量一样是“原因”。但是,在行动学这门研究人的行动的科学当中,我们知道初始的原因——个人有动机的行动。这一知识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公理。从这些公理我们演绎出正确的规律,这是从逻辑的因果关系一步步演绎出来的。由于第一因已知,它们随后的结果我们也能知道。经济学因此是在描绘单线性的因果关系,而不是不明确的“相互决定”关系。
我们已经看到货币需求所受到的各种影响。但这些影响只有通过个人的价值表才能发挥作用。货币的最终需求只有一个,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价值表。我们没有办法将需求一分为二,把它们当做独立的实体来讨论。
总而言之,货币需求,如同所有效用一样,不可能被归结为简单的一些决定因素;它是个人价值表上自由、独立的决策造成的结果。因此,也就不存在由收入规模所单独决定的“交易需求”。
而且人们是在消费、投资和积存之间选择分配他们的货币。消费和投资之间的比重反映了个人的时间偏好。消费反映了对现时财货的欲求,投资则是对未来财货。如果消费和投资之间的比重(即时间偏好)保持不变,货币需求表的增加并不会影响到利率。
我们必须重申,利率是由时间偏好决定的,后者同时也决定消费和投资的比重。认为利率“吸引”储蓄或者积存变多变少是完全误解了这个问题。
凯恩斯主义的一个严重而且根本性的错误在于坚持把利率看作是贷款的约定比率,而不是各个生产阶段之间的价格差。前者只是后者的反映。对利率快速上涨的强烈预期意味着对价格差或者净回报率增加的强烈预期。价格下跌意味着企业家们普遍预期要素价格在不久的将来会比它们的出售价格下跌更多。但这个现象不需要凯恩斯主义的迷宫来解释。
在自由市场上,所有的投机都是自我纠正,加速调整的的过程,而不导致经济问题。
【投机是一种纠错机制。民主之所以是民主而不是极权,以及与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民主政治存在纠错机制。而自由市场之所以自由,同样也在于它有着系统自身的纠错机制,那就是投机。】
G. 购买力和利率中贸易条件的成分
大多数商人有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相信他们在价格普遍扩张的时段总是盈利,而在普遍收缩的期间总是亏损。也许上述即是这个信念的成因,但这个信念纯粹是幻觉而已。
市场上的自然利率包含有一个购买力成分,用于纠正真实利率,在普遍扩张的时期使人们收获更多的货币,在收缩的时期减少收获的货币。贷款利率只不过是反映了自然利率正在发生的变化。
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购买力成分并非是对于购买力变动的预期的一种反映。它反映的是变动本身;确实,如果变动被完全预测到,购买力会立即改变,利率当中也就没有购买力成分存在的余地。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辨别出自然利率的三个组成部分(都反映在了贷款利率当中)。一个是纯粹利率——个人时间偏好的结果,在整个经济中趋同。第二个是具体的风险利率。这因不同企业而异,因此是不一致的。人们在事前预期这些利率的高低,它们是一位投资者在进入这个领域前预期取得的回报率。因此一个特别“有风险”的项目,如果能够成功的话,往往会比预期“完全”的项目有更高的净回报。自然利率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购买力成分,它因普遍的货币购买力变动(这是因为生产中不可避免的时间差造成的)而调整。它在价格扩张时为正,收缩时为负,但这都是很短暂的事。人们越全面地预测到了货币购买力的变动,购买力成分也就越不重要,货币购买力本身的调整也会更为迅速。
自然利率中还有第四个组成部分。只要货币变动不是中性的条件下它就会存在(货币变动从来不是中性的)。有时候,产品价格升降快于要素价格,有时候却又较慢,又有时候它们的行为是混杂的,某些要素价格以及某些产品价格上升更快。只要产品和原始要素的变动速率存在普遍差异,自然利率中就出现了贸易条件成分。
在价格收缩时,要素价格下跌缓慢,造成了利率中有一个普遍为负的贸易条件成分。当要素价格比产品价格变动更快,贸易条件的成分正好与之前那种情况相反。只要资本家-企业家的“贸易条件”没有普遍的变动,利率中就不会出现贸易条件成分。
显而易见,所有利率的组成部分,除了纯利率以外——风险、购买力和贸易条件——都是动态的,是不确定性的结果。在均匀轮转经济中,这些成分没有一个会存在,因此均匀轮转经济的市场利率会等于唯独由时间偏好所决定的纯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