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nostpic.com/media/81913081246d192c9a55951704270756b222094470b3171e58bb5e3c42ee8db5/9a754d7db4fc517d95f659fcb48ca084b8f1f7b2023e15e401b465f3def6b10c.webp)
@ 6svjszwk
2025-02-15 00:26:46
@劳东燕2004
最近对《肖申克的救赎》有一些新的理解。此前我并未深思过,监狱题材本身并不讨喜,片中又没女性角色,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推崇与喜欢这部电影,而且不分国别与性别。
电影讲的是越狱的故事,但又不是单纯的越狱。故事发生在监狱,但监狱不只是物理环境,更代表的是一种现实的处境。这种处境被体制化所深刻塑造,而个体则身处其中。就像福柯的“监狱”,韦伯的“铁笼”,卡夫卡的“城堡”,以及《黑客帝国》中的“矩阵”,都是对现代人处境的隐喻。无论是“监狱”与“铁笼”,还是“城堡”与“矩阵”,都无不揭示体制化的规训威力与对个体的压迫性影响。
《肖申克的救赎》提出了这样的人生命题:如果身处监狱,个体该如何选择?面对体制化的规训,多数人会下意识地选择积极迎合或消极接纳。这无疑是降低与消解个体痛苦的最有效途径,当然个体也会付出相应的代价,最终要么是屠龙少年成为恶龙,要么是人生沦为苟活的过程。极少数人会选择拒绝和解,走上英雄主义的反叛道路;由于这样的选择往往意味着个体的巨大牺牲,它注定不可能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电影对此的回答则是,在迎合接纳与英雄主义之外,个体可以有第三种选择。就像主人公安迪那样,利用监狱中既有的明规则与潜规则,在保存自身的同时又不被监狱所规训,进而设法影响与改变其间的游戏规则,改善共同的处境。这同样是一种拒绝和解的立场,既避免成为恶龙或沦为苟活的命运,又不像英雄主义那么激烈决绝,符合保存自身的人性倾向。它不同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式的抗争,后者尽管看起来壮怀激烈,但至多只是改变当事人个人的命运,而并未改变游戏规则,难以起到改善共同处境的效果。
可以说,电影中安迪的选择代表的是普通人心目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在人生的目标层面,初心不改,始终坚守理想主义;在具体的途径层面,立足现实,努力用好各类战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不该是此消彼涨相互损耗的关系,而是指向不同的层面,彼此之间接续滋养相互成就。没有现实主义支撑的理想主义,注定是空中楼阁;而缺乏理想主义引领的现实主义,必然会走向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