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link.storjshare.io/raw/jx32qpiwmby2jsba4w5f7xdtyboa/production/0ad8c6d797f1d07f07b34c0e59f33945de81c85dc65751e934a34fee555e0d64.JPG)
@ t-t-t-w
2025-02-15 10:18:37
老蛮频道视频转换文字:
历史新说:开国之君系列之二
烈烈唐风数李渊
李渊改制,终结了自西晋而来的士族专权模式,创立了科举制度加底层乡绅治理的中华政治文明。
军阀这种东西是汉武帝造下的孽,汉武帝发布盐铁专营令、平准令和告缗令,相当于直接抢劫富商的产业和财产,以支持自己连续北伐匈奴的战争消耗。富商群体朝不保夕,为了自保,被迫与官僚群体联合起来,组成地方豪强,以对抗贪婪无度的中央政权,财富与权力就此合流。
到西汉末年,地方豪强已经发展成帝国的毒瘤,全国绝大部分农田和百姓都依附于豪强,皇权被彻底架空,中央政府连税都收不上,皇帝毫无办法,只能找个豪强家族的女人做老婆,依靠外戚的力量勉勉强强维持统治,这种情况当然不可能持久。
公元9年,当时势力最大的豪强王莽逼迫汉帝退位,自己登上帝位。王莽自己身为豪强,当然理解遍地豪强的弊端,于是他决定消灭其他豪强。想法没错,但是措施简直幼稚的可笑。
王莽宣布天下的田地全部收归国有,建立王田制,然后重新分配给老百姓,这种直接没收天下豪强财产的政令,连京城都出不去,根本就不可能成功,王莽因此被全天下的豪强当成笑话,很快就失国,而最会来事的刘秀趁机上位,刘秀的一生就是向权贵们妥协的一生。
他先娶河南豪强阴氏之女阴丽华,两年后再娶河北豪强郭氏之女郭圣通,有这两大豪强在背后撑腰,刘秀于是联合了各路豪强建立起东汉政权。
注意,因为刘秀本身不是豪强,只不过是普通的小地主家庭出身。因此中东汉一朝刘氏皇族从来都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整个国家要么是权相临朝,要么是外戚专权,也就是各路豪强你方唱罢我登场,争抢舞台中央的位置。
很多时候刘氏皇族连登台的机会都没有,连配角都算不上。
到了东汉末年,豪强势力发展到极致,他们侵蚀了整个地方上的行政系统,司法系统和军事系统,侵吞了本应上缴中央的税赋,也因此成长为真正的地方军阀。在军阀的眼中,唯有自身的军事实力才是生存的根本,才值得关心。至于边境上的异族入侵,至于外地的水旱灾难,这些根本无需关心。
于是东汉末年,天下连统一的秩序都建立不起来。黄巾乱军横扫全国,很快东汉就灭亡了。
在接下来就是混乱的三国时期,曹魏经过苦战终于统一了天下。统一之后的曹氏皇族开始尝试压制地方军阀势力,于是他们废除了各级官位的世袭制,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也就是由中正官唯才是举,推选官僚。然而到了这个时候,此前地方军阀经过了10余代人的潜移默化,已经完成了贵族化,他们自称世族,将普通的小地主蔑称为寒门庶族,曹时不区分士族和寒门,搞唯才是举,这种做法当然让各路地方军阀不能容忍,于是当时最大的军阀司马家族联合其他军阀,轻轻松松就夺了曹魏的皇位,建立晋朝政权,并将九品中正制改造为只许士族为官的奇葩制度。
大汉民族内部自此出现了极其严重的撕裂,士族占据了绝对的财富和权力,朱门酒肉臭,而平民百姓则在生死线上挣扎,路有冻死骨。在这种背景下,整个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恶心的朝代,对内民不聊生,遍地盗匪,由士族垄断的官僚体系腐烂不堪,对外则沉迷于卖国求荣,大好国土被异族不断侵蚀,根本无从反击。为了掩饰这种卖国的恶行,晋朝统治者用了一个很无耻的说辞,异族内附,也就是把割让出去的土地说成了赏赐给了前来归顺的异族。
至于异族占领这些土地之后,将原来的汉族居民全部杀光。
晋朝上下官员集体假装看不到。到西晋末年,整个陕甘、河北、山西以及河南的大部分都已经被所谓内附的异族侵占,汉人几乎都被杀干净了,这些异族的主体是鲜卑族,他们实在是看当时的西晋皇室司马家族不顺眼,于是将司马家族驱赶到了江浙地区,这就是所谓的东晋。南北朝时代就此来临。
在接下来的100年的混战中,北方地区的各族地方军事势力经过了长期的相互博弈和吞并,到南北朝末期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七宗五姓的鲜卑势力,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两李两崔卢郑王,这就是七宗五姓。北方地区的其他所有异族,必须要依附于这5姓,才有生存下来的机会。
当然后世这五姓也自称汉人,还胡编乱造了一些显赫的族谱,将族谱牵强附会到一些前代的汉族名人身上。然而我们当然知道这七宗五姓所使用的汉姓,只不过是鲜卑民的变称而已。这五姓之间相互通婚,并严厉的禁止与其他姓氏通婚。这当然也是为了尽量维持他们鲜卑血统的纯正性,此外在当时还有另外一些家族,比七宗五姓的地位还要高,他们是血统更加纯正的鲜卑贵族,并直接使用传统的鲜卑姓氏,比如窦氏家族、独孤家族、长孙家族和宇文家族。
而这就是当时北方地区的政治游戏规则,以鲜卑血统的纯正性来决定家族的政治地位。
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再来看隋朝的建立,那简直算是一场灾难性的错误。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是非常纯粹的汉人,杨坚的老爸杨忠是鲜卑领袖宇文泰的汉族奴仆,由于忠心耿耿,在常年的征战中立下了挺多功劳,于是被赐予了鲜卑人身份。这种身份看起来跟满清时期的汉族包衣也没啥区别。作为纯汉族的杨坚家族与我们前文所说的七宗五姓根本就不是一码事。在以鲜卑血统为尊的北朝,汉人杨坚最终夺了宇文家的江山,称了帝。
这事扯淡得犹如梦幻一般。当时只不过是因为鲜卑贵族们内部不团结,杨坚掌控兵权,拉一派打一派,合纵连横的政治手段用得极其顺滑,这才在腥风血雨中建立起隋朝。
但是这样的隋朝先天不足,也注定会是短命王朝,最终一定会由鲜卑血统的贵族来接替帝位。杨坚在位时期如履薄冰,当皇帝当的战战兢兢,鲜卑血统高贵的独孤皇后在后宫独断专行,说杀哪个宠妃立刻就杀,而且还当着杨坚的面进行虐杀。杨坚连句硬话都不敢说,最多也就只能赌气离家出走,出走之后还要自己灰溜溜的回来向皇后道歉。
为了抵抗鲜卑贵族的压力,杨坚开始尝试推行科举制度,这个时期的科举制度依然非常原始,算是中正推荐制度与科举考试相结合的一个妥协性产物。
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由地方政府三年推荐一次,推荐上来的肯定是当地的鲜卑贵族子弟,并且大小也都能当个官。唯一的区别就是以前这些贵族子弟可以直接当官,现在他们还必须接受皇帝的一次考试,这算是勉强增加了一点皇帝的权威,也还在鲜卑贵族的容忍范围之内。
然而杨坚的接任者杨广雄才大略,才华横溢,一心要干一番大大的事业,把鲜卑贵族都踩到脚底下。杨广先修了大运河,营建了东都洛阳,以此消耗鲜卑贵族的财力。然后他发起三次亲征高丽的战争。尤其是三征高丽过程非常恶心,每一次的杨广指挥都极其拙劣,以至于兵将的损失极其惊人,远远超出正常的战损标准,并且每一次都是眼看着要把高丽灭国的时候,故意放下不打了。这种搞法的目的,鲜卑贵族们当然非常清楚,杨广无非就是借征伐高丽的名头,让鲜卑贵族们去战场送人头,鲜卑贵族不死绝,征伐高丽的战争就不会停止,事情干成这样就太扯淡了。
作为皇帝,你杨广跟鲜卑贵族们相互怎么博弈都行。但是你为了弄死几个鲜卑贵族,每次都让十几万士兵和几十万辅兵跟着一起死,老百姓的命真的就这么下贱吗?
于是哪怕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全国的粮仓都堆得满满的,甚至都装不下,依然是天下离心遍地造反,并且还是鲜卑贵族和平民百姓一起造反。
公元618年,杨广在逃亡过程中,被随行军官中的鲜卑贵族宇文化及虐杀。天下进入了短暂的群雄逐鹿时代,但是结果只能有一个真正的鲜卑贵族才能赢得天下。各路鲜卑贵族军队先联手把庶民起义军干趴了,然后鲜卑贵族之间和和气气的较量了一番,人也没死几个,主要比的其实是政治手段。李渊在这场政治大赛中最终胜出。
公元624年,李渊逐一平定了各地的割据势力,再次实现了统一。实现统一之后的李渊面临着一个非常艰难的局面。国内的鲜卑贵族势力异常强大,动不动就要给皇帝脸色看,北方的突厥族又强大了起来,动不动就要冲进关内抢掠一番,按晋朝的模式走下去的话,基本上中国又要再一次进入恶心死人的模式:对内横征暴敛,对外卖土求荣,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突厥贵族取代鲜卑贵族,建立一个新的恶心国家。
如此循环,中华大地眼看着就要这么世世代代的恶心下去。
然而李渊一辈子在官场打滚,浮浮沉沉,深悉时弊,他做出了扭转中国历史的正确抉择:
以混血对抗世家,以民族融合对抗鲜卑血统,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此后的历史进程,并为中华血统注入了一道真正的骨血。
李渊的原配妻子来自窦氏家族,也就是纯血鲜卑家族。去世的很早,还没进入隋末战乱年代就去世了。此后李渊就一直没有娶过正室的妻子,只有一堆血统各异的妾,李渊称帝后也不纳皇后,只有一堆皇妃,比如万妃、张妃、尹妃等等。从姓氏来看,就知道这些贵妃跟鲜卑贵族没啥关系。此外为了平衡,还有一位宇文妃算是唯一的鲜卑贵族,宇文妃一辈子想做皇后,一辈子都没有如愿。
在当时的环境下,李渊竟然不设一位血统纯正的皇后,以拉拢鲜卑贵族,这种事本身就非常敏感,堪称是对鲜卑贵族群体的背叛。
在文官层面,李渊重用汉族文官为相,来对抗鲜卑氏族。比如刘文静和陈叔达,作为文官首领的刘文静,就是在鲜卑贵族的反扑下被杀。
在武官层面则重用混血的胡族将领,刻意弱化鲜卑将领的地位。
在这些安排之外,李渊还强化了科举制度,不再是三年考一次,而是一年一考。只要稍有才学,由当时稍有身份的官员举荐,就可以报名参加考试,这就大量扩充了官员的来源。一大批汉族官员因此脱颖而出。这一系列的措施当然意味着鲜卑贵族的生存空间被剧烈压缩了。李渊因此与鲜卑贵族发生了直接的冲突,这种冲突发展到最后,便是玄武门之变。
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是李氏家族中鲜卑贵族势力的真正代言人,他的妻子来自于长孙家族,这是血统最为纯正的鲜卑贵族。他创建的所谓天策府,则汇集了整个北方鲜卑氏族的代表。本以长孙无忌为首,无以李靖为首。关于长孙无忌的身份不需要多介绍,关于李靖这里必须要介绍一下,与我们熟读的演绎故事完全不同。
李靖并不是穷苦出身,更没有跟一个侍女红拂私奔,恰恰相反,李靖出身于五大姓中的陇西李氏家族,世代公卿,其父曾任郡守这样的封疆大吏。李靖成年之后,官运一直亨通,从长安县功曹短短十几年就坐到郡丞的位置,大概算是副省长。隋末大乱时期,李靖投靠了李世民,并成为李世民身边的武将首领,他的一生享尽了荣华富贵,与演义小说中那位清苦而怀才不遇的书生李靖没有半毛钱关系。
在另一边,被后世官修史书大肆抹黑的太子李建成,则集合起一帮真正的平民出身的人才,比如魏征、冯立、薛万彻等。李建成坚定的执行李渊以混血对抗世家的策略。
这两派的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在鲜卑贵族的支持下,公元626年,在李渊称帝8年后,李世民悍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的过程整个来说波澜不惊。在当时,鲜卑贵族依然具有压倒性的军事力量,他们轻易就渗透了整个皇城的守军系统。在政变过程中,皇城守军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护主职责,李世民与李建成的亲卫之间进行了一番还算激烈的搏杀,死了几十个人就停止了流血。李建成被处死,李渊被软禁,李世民自此登上了帝位,开启了所谓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全面废除了李渊以混血对抗鲜卑世家的政策,关键的官位全部被鲜卑士族世袭性的垄断。李世民不再鼓励混血,并且有组织有计划的压制和裁撤汉族官员,以讨鲜卑贵族的欢心。这一系列的做法当然赢得了鲜卑贵族们的高度称赞,然而这一切只能用倒行逆施来形容,只能将这个国家带进坑里。于是贞观年间国内经济凋敝,对外则军事孱弱。面对突厥连年叩边抢掠,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以和亲之策苟延残喘,大唐王朝岌岌可危,眼看就是一副亡国之相,李渊留给李世民的大好基业,眼看就要被败光,官修史书大肆吹捧的所谓贞观盛世,真相只不过是民生凋零,国力孱弱,除了讨好鲜卑贵族之外,一无是处,这种情况眼看着就要重蹈西晋的覆辙,走向最为恶心的乱世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的儿子们开始尝试改弦更张,要重演玄武门之变,将二逼兮兮的李世民赶下帝位,将这个国家重新带回正轨。
然而太子李承乾以及其他陆续造反的儿子们运气很不好,他们的政变全都被李世民镇压,并被李世民处死。面对着这种持续不断的政变,晚年的李世民有了一些悔悟,他开始尝试打压鲜卑贵族的势力,比如剥夺李靖的军权,比如经常训斥一番长孙无忌,然而这些小打小闹并没有什么卵用,鲜卑贵族的势力已经一手遮天,唯有等到武则天夺了李唐的江山,厉行改革,以酷吏的手段梳理了一遍鲜卑贵族,狠狠的杀了几圈,接任的唐玄宗李隆基用同样的手段又杀了几圈,鲜卑贵族的势力才算是被打压下去。
接下来的历史非常诡异,鲜卑血统的贵族势力刚刚被打压下去,混血的胡族将领就趁势发起了叛乱。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边境上的混血胡族,他们在整个北方地区展开大肆杀戮,固然给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但正面意义居然在于:他们把将所谓的鲜卑贵族家族几乎全面清洗了一次。
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很快就恢复了元气,而鲜卑贵族则从此在物理上消失。在这之后,唐朝又延续了150余年的国运,并在这100多年里给这个国家确立起了真正的底层治理规则:
皇权不下乡,底层依靠乡绅进行治理,乡绅的来源主要就是通过了各级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或者退休回乡的官员,地方乡绅掌控了底层的话语权,并有权对各类民间纠纷一言而决,延续千年之久的乡绅制度就此成型,这种制度就此成为中华文明的根基。
在接下来的千年动荡之中,在无数次的异族军事入侵和文化入侵中,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文化的独立性,所依靠的其实就是这一套乡绅治理体系。烈烈唐风庇佑了这个国家上千年,李唐终止了自西晋开始的贵族专权的恶性循环,并建立起了真正有效的科举制度和底层乡绅治理体系。
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李渊改制。
虽然在今天的官修史书上,李渊被刻画成了一个贪财好色的小人,然而我希望观看了本篇视频,了解了真相的你们,能在关上这个页面之后,仰起头来向九天之上的唐高祖李渊默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