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太太黨人
2023-07-11 19:49:16力奮的新書 《平涼路2767弄》上海十九棉百年工房口述史 ,嚴肅的硬面大抄,田野調查,口述歷史,力奮卻一點不嚴肅地畫了四塊石頭送給我。梅雨天裡,天天放下飯碗就捧讀。
好的口述史,讀起來口感是很好的。
日本人1920年代建的廠房和社區,公大紗廠,一路變成上海十九棉。一百年前就擁有高級職員小別墅與紗廠工人平房、有花園、涼亭、俱樂部、圖書館、醫院、幼稚園、小學、游泳池和動物園的完美社區,慢慢演變成閣樓疊閣樓、七口之家蝸於一居、花園消失、游泳池蕩然、俱樂部焚毀,以至於2021年,於沒落破敗不堪收拾中,終於迎來了悲欣交集的動遷。力奮和他的復旦新聞系的學生們,於動遷前夕,搶救式地做了這些口述實錄。
整本書讀下來,基本上是一個斗窮的歷史,與“窮”這頭魔獸斗了又斗,用盡一代人兩代人一切的腦力和體力。
而曾經在其中肉搏了大半輩子的一代人兩代人,如今回顧起來,平靜、祥和、甚至處處歡樂點綴,真是不可思議的心理。
斗窮這件事,絕對不是平涼路2767弄一地的事業,一條里弄的身世,幾乎也就是一個上海的身世,無分東區西區上則角下則角。
我現在居住的新樂路,算是棉花糖一樣的巨富長地區的腹地,這一條街,從一百年前的小洋樓鱗次櫛比,到如今頹唐不已的蝸居現狀,似乎跟平涼路2767弄也沒有多大的區別。
這本嚴肅認真的書,越往下閱讀,我越是想知道,平涼路2767弄,如此一個曾經完美優秀、傲立上海的社區,究竟是如何在100年裡煙滅成一片窮巷雜弄的? 我也想知道,新樂路究竟是如何從一條寧靜安詳、典型中產人家的亨利路,變成了如今的捉襟見肘、三戶人家擁擠在陰暗潮濕的灶披間裡煎炒烹炸的?一百年並不遙遠,我很想弄明白。
力奮的書裡,有一篇採訪平涼路2767弄居民劉必芳的口述歷史,1952年出生的劉小姐,祖籍江蘇阜寧,初中文化,1969年畢業,1970年赴黑龍江農場,1978年回滬,在集體制單位就業。父親是高級技術工人出身的工程師,工作於十九棉。這篇口述歷史,力奮用了一個非常優秀的標題,《我喜歡看阿爾巴尼亞畫報》,真是一句頂一萬句。
摘一點看看。
初中時,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一份外國畫報,名叫《新阿爾巴尼亞》畫報。 當時,中國跟阿爾巴尼亞的關係很熱,我們可以經常看到阿爾巴尼亞電影。我們買到的畫報已經翻譯成中文,每月出一期,記得我最喜歡看雜誌裡面的阿爾巴尼亞美女照片。 畫報中的照片很多是黑白的,但也有彩色照片。這份畫報打開了我的眼界,裡面(記錄著)服飾、髮型、傢具,以及外國人的生活。每個月,等到這份雜誌的出版日,我就坐59路公交車從平涼路趕到五角場的郵電局,那裡有一個報刊櫃台。為買這份雜誌,我從不(脫班)。 我連著買了不少期,每本價格已不記得了,只記得不算便宜,我們省下零用錢買畫報,這筆開銷對還在讀書的我們來說可不算小。
回到家,我就仔細看畫報上的彩色照片,我很羨慕外國女孩,她們長得漂亮穿衣又時髦,家庭環境優美、生活富裕。從畫報里,我挑選自己喜歡的服裝式樣,比如尖角的領子、好看的花布圖案,還有毛衣的漂亮顏色、花式,模仿著請人裁剪。每次在家裡看畫報,再看看自己生活的家,總會想我什麼時候才能過上畫報里的生活呢?
每期《新阿爾巴尼亞》畫報,我都小心地保存著。厚厚一摞,放在大房間的茶几上作為擺設,一直捨不得處理掉。不過我父母對《新阿爾巴尼亞》畫報並不感興趣,似乎從來也不翻,一副不屑一顧的樣子,並不贊成我看這類雜誌。
什麼時候才能過上畫報裡的生活呢?
真是振聾發聵的千古疑問,今時今日的版本,可以改寫成:什麼時候才能過上小紅書裡的生活呢?
力奮以多年堅實豐富的媒體第一線的訓練,帶領年輕的大學生,完成了如此一本作品,為平涼路存史,為上海存史,深具上海寧、上海文化寧的良心,是我寫字女工學習的榜樣。致敬力奮,致敬此書共同作者的各位復旦後輩。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