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media.pullopen.xyz/accounts/avatars/108/277/518/847/535/361/original/114f4db042f69119.png)
@ 电影资讯
2025-02-13 16:23:19
#深焦DeepFocus 微博:
#深焦电影史 吉加·维尔托夫逝世71周年:让戈达尔膜拜的影史核弹,用一部电影解构整个世界
在电影史上,《持摄影机的人》是一部不可以遗忘的作品。吉加·维尔托夫1896年出生于波兰比亚韦斯托克,早年在圣彼得堡学习音乐和法律,他曾迷恋于未来主义,1922年,联合其他的苏联电影人发起了“电影眼睛运动”。“电影眼”是维尔托夫最重要的遗产,也对日后各种电影理论学派和电影流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 巴赞的电影本体论、法国新浪潮以及旧金山实验电影学派等等。
五月革命后,戈达尔创立了“维尔托夫电影小组”,试图继承维尔托夫的遗智,将电影当作革命的武器。那以后,维尔托夫开始以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电影眼理论”主张电影不应该受到文学和戏剧的影响,而是作为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摄影机好比人的眼睛,具有呈现真实世界的功能。
《持摄影机的人》描绘了一幅以敖德萨为代表的苏联城市,从黎明到天黑,人民生活的美好市井画作。
影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黎明的城市,人们从睡梦中苏醒,开始新的一天;第二部分从工厂、煤矿再到都市拥挤的人流和川流不息的电车,呈现了苏维埃人民的工作和生产;第三部分则通过海滩、酒吧以及射击场等地展示了劳动结束之后人民的业余生活。整部影片没有主角,城市中的人民成为了电影的演员,睡在公园长椅上的无家可归者、煤矿里工作的矿工以及卷烟厂女工等等,这些普通的劳动者构建起了整部影片。同时,片中的摄影师(吉加·维尔托夫的弟弟Mikhaïl Kaufman饰演)也如同一名普通工人,独自扛着笨拙的摄影机走在大街小巷、卧在铁轨上、深入煤矿,进行着这一场无产阶级的电影实验。
“这部电影没有剧本,未使用戏剧场景,这部电影没有背景,演员等,这部实验作品目的在于,形成一种统一电影语言,完全摆脱剧院或语言的限制。”
影片在片头字幕就阐释了“电影眼”之下这部电影的拍摄目的。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还是特技上,在当时,都可以称得上十分具有先锋的性质,这种前卫性的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也在不同维度上影响了不同的电影流派和理论流派的发展。
影片以电影院开头,硕大的电影院、整齐排列的椅子、庄重的乐队,在影片的一开始就充满了对电影致敬的味道。电影院使电影变得神圣,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一部电影制作的全过程,从拍摄、剪接到电影的放映的全过程,看到了扛着摄影机穿梭于城市中的摄影师,在剪接房里组接胶片的剪接师以及在电影院的幕后操作着放映机的放映师。向观众驶来的火车如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奔跑中的马匹如爱德沃德 · 幕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对于运动瞬间的探索,这些在电影史上不可抹去的印记,也再一次的呈现在了银幕之上,这部电影的实验本身就是一次对电影的致敬。
全文详见 :sys_link: 让戈达尔膜拜的影史核弹,用一部电影解构整个世界 https://mp.weixin.qq.com/s/Oh4eDobGkd-HNPf7oHnS9w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573262723/Pe9Iabuxm
https://media.pullopen.xyz/media_attachments/files/113/997/499/258/150/635/original/8e0126fe91e7daf6.jpeg
https://media.pullopen.xyz/media_attachments/files/113/997/499/345/986/983/original/325d9734fa1ec01e.jpeg
https://media.pullopen.xyz/media_attachments/files/113/997/499/490/610/721/original/950aa02c4431e6e6.jpeg
https://media.pullopen.xyz/media_attachments/files/113/997/499/539/410/000/original/22148696b51908f5.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