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t-t-w
2025-02-24 02:17:46
老蛮频道2024.1.24视频转换文字:
开国之君系列(四)
黑帮大佬朱元璋
视频下文字简介:
朱元璋真的出身乞丐吗?他天生就会打仗吗?白莲教到底是怎么回事?朱元璋的治国策略,到底是怎样的?
元代是一个非常古怪的朝代,他是中国历史上饥荒发作最为频繁的朝代,以忽必烈1260年称帝开始算,到1368年元顺帝逃离大都,合计只有短短的108年,然而就在他这108年的历史上,蒙元各地总共发生了513次饥荒,平均每年5次多,这还是正式记录了史书的饥荒。
其中比较著名的公元1307年开始的大德饥荒持续了三年,从江浙一直
延伸到元大都,遍地都是饥民,饿殍遍地。
元朝的气候条件并不十分恶劣,蒙古人对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也不算抗拒,比如重修京杭大运河和都江堰工程完成度都不低,但是蒙古依然达成了饥荒发作频率最高的历史成就。因此这些饥荒的成因并非是天灾,就跟红色中国1959年发作的全国性饥荒一样,是一种纯粹的人祸。
在这108年里,第一任皇帝忽必烈从1260年到1294年,做了34年的皇帝,末代皇帝脱欢铁木儿,从
1333年到1368年做了35年皇帝。剩下的29年元朝换了9位皇帝,平均每个皇帝在位的时间只有3.2年。每一次的皇位交替,就是一次腥风血雨。
整个元代都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地位传承制度。整体来说,蒙古皇帝和贵族们虽然定居在中原大地,但一直都在坚定的拒绝汉化。他们一直坚持使用蒙古语和蒙古文字,皇族和贵族全都严厉的禁止与汉族通婚。一直到元朝末年,绝大部分的蒙古贵族都听不懂汉语,更看不懂汉字。
今时今日的中国人经常拿来自我吹嘘的所谓鼎盛的元杂曲,那是底层汉人的自娱自乐,跟顶层的蒙古贵族没有一毛钱关系,人家根本就看不懂。整个元代除了开国时极短暂的时期之外,孟元朝廷一直都严厉的禁止汉人担任高官,蒙古废弃了科举制度,也不发展民间教育事业。朝廷官吏的任用全靠蒙古贵族之间的相互推荐,这就意味着汉人的阶层跃升路径被完全堵死。
最关键的是蒙元朝廷对于保护汉民的私有产权毫无兴趣。
蒙古贵族侵占汉人的田地,甚至都不构成一个可以被官府受理的案件。因此蒙元时期的土地兼并现象达到了中国历朝历代的顶峰。
汉人在蒙元时期,绝大部分只能以农奴的身份挣扎着生存,当然也不可能有生产积极性可言。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在风调雨顺,饥荒也会频繁的发作。
然而对于元代的贵族而言,遍地饥民根本就没什么关系,也不需要去处理。只要把他们打散了,让他们无法聚集起来,形成强大的有组织的武装力量,那就行了。他们自己就会饿死自己。死了之后尘归尘土归土,根本就不是什么麻烦。
蒙元朝廷并不重视基层治理,他们也建立了粗陋的户籍制度,但建立这种户籍的目的仅仅在于区分种族身份,也就是确定一个人是否为卑贱的汉人,这种身份世代传承,一朝为汉族,代代为汉族,必须要承受蒙古贵族沉重的剥削。
而在另一方面,整个元代都不重视税收制度,蒙元的中央朝廷从来没有认真的统计过人口,也没有核查过各户财产,他们甚至都没有认认真真的收取过人头税或者农税。
蒙元统治者的治理逻辑是:广大的汉民都是奴隶、驱口,朝廷没钱的时候想抢就抢,想杀就杀,哪里需要统计汉民的人口。制定严谨税制,这纯属自己给自己找麻烦,限制自己的权力,根本就没有必要。蒙元这种粗陋的户籍和赋税管理模式,后来传承给了明朝,导致有明一代面对蓬勃发展的经济,居然硬是收不上几毛钱的税,朝廷活活的穷死。
事实上这就意味着整个蒙元一带对于底层治理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蒙元朝廷固执的抵抗汉化,维持蒙古人劫掠的传统,并将所有的汉民都当成了可以随时灭杀的羔羊。这样粗陋的治理模式,底层的汉民当然很容易就形成自我组织,民族矛盾叠加,剧烈的贫富分化,汉民唯一的出路当然就是造反。
于是整个元代从刚刚一统天下开始,就处于遍地造反的状态,完全没有一天的安宁。由于大大小小的起义数量太多,甚至都无法形成完整的统计。忽必烈在位时期,义军数量超过万人的大规模起义就超过200次,平均每年爆发6次。至于一村一镇杀官造反的小案子,更是数不胜数。
此后蒙元的历代皇帝时期,造反的密度还在猛烈增加。蒙古皇帝在任时的唯一工作就是镇压造反。其他的治理工作,比如饥荒爆发之后的赈灾,蒙古皇帝和蒙古贵族没有丝毫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白莲教在中国大地上流行了起来,白莲教的前身是明教,更早的起源是波斯拜火教,他的修行方式非常简便,讲究日常起居就是修行,静心明悟,不需要繁琐的宗教仪式,在教义上,明教将世界分成善与恶、暗与明的两元教徒,必须守护善良,追逐光明,在与邪恶和黑暗战斗的过程中,牺牲的明教教徒可以入西天极乐世界,有大功劳者甚至可以成佛。
明教的教义通俗易懂,充满着入世精神,又具备强烈的精神麻醉功效。在中国古代社会这样的宗教根本就没有敌手可言。
公元6世纪明教传入中国,并逐渐盛行起来。到宋代的时候,明教已经是中华大地的第一教派,北宋末年名叫方腊,在浙江起义席卷整个江浙大地,摧毁了北宋的统治根基。南宋初年名叫杨幺,在洞庭湖起义被岳飞击败,岳飞完整的收编了杨幺的部队,组建岳家背嵬军,自此将白莲教的信仰带入了军队之中。在岳飞被杀后,背嵬军没有解散,依然长期镇守湖北,奋战在抵抗胡族入侵的第一线。
南宋君臣对于官兵们信仰明教,也并没有排斥和禁止。白莲教因此获得了长期系统的军事训练。
在岳飞对明教进行军事改造的同时,明教领袖茅子元对明教进行了
组织化改造,他建立起明教的整套组织系统,并命名为白莲社。
这套系统规定了严格内部层级和汇报体系,并要求各地的教徒必须定期聚会交流。在此基础上,明教建立起了稳定的内部知识传承体系,这就意味着明教拥有了无可比拟的三大优势:从波斯而来的先进教义,从岳飞而来的军事知识,以及从茅子元而来的组织化建设。自此之后明教摇身一变被称为白莲教。白莲教徒自此之后将成为所有异族统治者的噩梦。
公元1279年南宋亡国,蒙元入主中原,蒙元朝廷一开始摸不清白莲教的虚实,竟然允许白莲教公开传播。这个时候的白莲教已经在思想和组织上达到了完全成熟的状态,在贯穿整个南宋朝的国战中,转为
军户的教徒们又得到了充分的实战锻炼。其内部由茅子元制定的师徒传承制,又足以确保这些珍贵的组织和军事知识能够代代传习。如此叠加的结果,白莲教在几十年间就覆盖了整个中原大地。
在整个元代的100年间,白莲教发动了无数次的起义,元代几乎所有的大规模起义,背后都是由白莲教主持。
比较典型的例子,比如1280年的江西杜可用起义,1289年浙江杨镇龙起义,1321年陕西圆明和尚起义,1325年河南赵丑厮起义,1337年江西彭莹玉起义等等。
到了公元1351年,黄河溃堤,这次水灾在北方各省泛滥,冲击了蒙元朝廷的心腹之所在,朝廷实在是受不了了,于是组织几十万奴工重修大堤。白莲教趁此机会发动民夫起义,还弄出一句: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著名口号。
这场起义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红巾军起义,红巾义军很快就席卷黄河以南的大半个中国,蒙元朝廷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各路义军攻占郡县,建立政权,自始至终连像样的镇压行动都没有。这么说吧,白莲教有着自岳飞而来的军事知识传承,在持续不断的起义过程中,这些军事知识还得到了保持和强化。白莲教因此积累起了系统的军事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完整的传承给他的高级教徒。
而上面所有这些就是朱元璋和他的凤阳老乡团横空出世的背景。
如果我们相信明史里的扯淡记载的话,朱元璋的出身非常诡异,他出生于公元1328年,自幼家境贫寒,全家老小几乎都在元末安徽的饥荒中饿死。这个饿死的范围具体包括父母兄弟和叔伯侄甥等等。
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只要他没有饿死的亲戚,在长大之后全都是军事天才,并且全都是无师自通的那种。
按照史书的说法,朱元璋和他残存的亲戚们全都没有读过书,也从未接受过完整的教育,更加不可能接触系统性的军事教育,全都是彻头彻尾的文盲。
接下来还是按照史书的说法,成年后的朱元璋跑到庙里去讨了三年饭,到公元1352年,朱元璋24岁的时候,白莲教义军已经是风起云涌,蒙古军队已经完全撤出了长江沿线地区,放弃了大半个中国。而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冒冒失失的加入起义军,并且突然之间就因为识文断字精通军略,而被其中一路义军的头目郭子兴赏识,给予朱元璋独当一面的军权,并把自己的义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就此崛起,短短两年后就攻占滁州,并在郭子兴病逝后继承了他的统帅地位。
明史上的朱元璋的这一段早期经历,当然完全不可信。朱元璋在白莲教起义军中迅速崛起的过程,唯一的符合逻辑的解释就是他的整个家族本来就是白莲教的高层,并因此获得了系统的军事知识的传承,快速的晋升,本来就是他这种白莲教高层的必然,至于他家是不是真的死掉了很多亲戚,或许是真的,只不过死因大概率并不是饿死,而是在历次起义中与蒙古军队的残酷厮杀,英勇战死,他家族剩下的几位亲戚,大概也全都是尸山血海之中爬出来的将帅之才,只有这样的解释才符合历史的真相。
各位,在我所有的历史片视频中,我反反复复的讲述过这个常识,军事知识是人类最高等级的动员知识,必须经过系统的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绝不可能凭空获得军人的征募训练和调配、粮草后勤的筹集、士兵的行军扎营、临阵的指挥和随机应变,每一步都是非常高深的管理学上的知识,从来没有人可以无师自通。
刘邦和他的朋友们不可能是街溜子出身,而朱元璋和他的凤阳老乡团当然也不可能是乞丐出身,理清了这一条,整部遮遮掩掩的明史就被揭开了面纱,那些莫名其妙匪夷所思的人物和事件,全都变得非常好理解,与人才辈出的刘邦朋友圈一样,在朱元璋的凤阳老乡团里,同样涌现出一大批的兵法天才。
我在这里简单列举一下他们的名字,与朱元璋平辈的李善长、徐达、汤河、周德兴、郭英和耿炳文
以及小一辈的李文忠朱文正。建国后,李善长成为大明王朝的文官之首,而李文忠则是武官之首,在史书上这帮人同样出身贫寒,几乎饿死,当然也没有接受过任何系统的兵法教育,但是他们在元末战争中突然就集体涌现出来,纵横捭阖,气吞山河,个个都能独当一面,带领千军万马转战千里,要水战就水战,要陆战就陆战,要马战就马战,兵打没了还能就地募兵,尤其擅长以少胜多,随随便便的就能击败比自己多十几倍的敌人。
就这帮十项全能的军事天才在凤阳地区集体涌现,这当然不可能是历史的真相,唯一的符合逻辑的解释就是这帮人全都是家族传承的白莲教子弟,有着扎实的军事知识传承,舍此再无其他解释。
再说回朱元璋,他所在的安徽凤阳地区乃是元代白莲教传播的核心地区,白莲教推动的元末红巾起义,也是以安徽为中心爆发,刘福通在阜阳起义,芝麻李在徐州起义,郭子兴在凤阳起义,这帮人无一例外,全都是白莲教的中坚分子,我们可以把他们理解为白莲教各地分舵的舵主。
1352年朱元璋和他的老乡们作为白莲教的中坚分子,加入到郭子兴的白莲教义军之中,并迅速取得很高的地位。在此之后,蒙元军队就在这场乱局之中彻底消失,退回到了遥远的北方都城,将历史的舞台完全交给了白莲教的各分舵的舵主。
这些舵主们各率一军,相互不相统帅,最麻烦的是这些人各有各的政治理念,白莲教只解决了造反的组织问题,但是从来没有系统阐述过真正的理想国度应该要如何建立?
因此有的起义军要建立人间佛国,有的要搞军事极权,还有的要恢复儒家治理的秩序,乱的一塌糊涂。既然政治理念完全无法达成一致,那就只能打仗。于是元末的农民起义很快就变成了起义军之间的乱战。而本应该作为敌人的蒙古骑兵从头到尾都不见踪影。
对于这件事我们也很容易理解,已经在中国大地上享乐了100年的蒙古人,当然已经彻底的堕落,并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他们又完全拒绝汉化,不信用汉族的军人,因此当出现黄河断流数10万奴工集体起义,起义军达到数10万的规模的事件,这就完全超出了蒙古朝廷的应对能力,他们只能龟缩到都城地区,无奈的等待中原地区的各路义军相互绝杀,选出一位真正的大佬。
这是中华大地被蒙古人蹂躏了100年之后,再一次建立秩序的机会,每一路厮杀到最后的起义军都代表了一种可能的秩序,他们相互博弈,一边是残酷的战争,一边是通过施政争取更多老百姓的认同,以扩充实力。
到1361年,也就是朱元璋加入起义军9年之后,局势已经清晰了起来,朱元璋占据了南京地区,东边是张士诚建立的吴国,西边是陈友谅建立的汉国,这三者就是起义军的绝对主力,实力最强,最终的胜利者一定是从这三个人之间产生,这三个人里面,朱元璋首先向儒家投诚,他的南京政权大量任用儒生为官,并承诺将以儒法治理天下。
当时的中国虽然已经被蒙古人折腾了100年,但是儒家的传承并没有断,在民间依然拥有极高的号召力。
朱元璋投靠儒家,就跟赵匡胤向儒官群体示好一样,确实是拉拢人心的最好手段。虽然这意味着中国必然再次跌入儒教钳制人性的陷阱,不过对于当时四面受敌的朱元璋来说,这大概也是他唯一的选择。
当然了投靠儒教,事实上都可以算是一种对于白莲教的背叛。
所以很快的张士诚和陈友谅就达成了合作,决心清洗朱元璋这个叛徒。1363年,张士诚与陈友谅同时出兵,东西两边夹击朱元璋,朱元璋带主力迎战张士诚,而朱元璋的侄子大都督朱文正手里只剩两三万的残兵,在江西南昌对抗陈友谅的10万主力大军,这是元末最关键的一仗。也是决定整个历史走向的一仗。
朱元璋那边打得没什么悬念,而朱文正这边则打出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守城战。朱文正以残军守城85天,将陈友谅的主力部队死死地拖在了南昌城边,一直守到朱元璋击败张士诚,从从容容的回军江西,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陈友谅在这场决战中诡异的战死,自此之后,朱元璋的兵锋再也无人可挡。1367年,张士诚在平江兵败被杀,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定国号大明,这之后得到了儒家支持的朱元璋一统天下就没有悬念了。
他称帝的当年部就把蒙古人赶回了蒙古高原去放牧,1369年平定陕西,1371年平定四川,1382年收取云南,整个中华大地从这一刻开始,算是再次回到了儒家治理的轨道上。
在同一天下的同时,朱元璋开始与此前的白莲教身份切割,宣布白莲教为邪教,大肆捕杀白莲教徒。整个洪武年间,朱元璋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与白莲教决裂,并带来了明初官场和民间的巨大动荡。
朱元璋对官场的清洗,就是所谓的明初四大案: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朱元璋随随便便找了些理由就大规模屠杀官员,比如空印案,地方上缴中央的银钱粮饷,双方需要在京城对账,这些上缴的财物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总有损耗,而这些损耗是无法精准预料的。因此在京城负责对账的地方官员就提前在空白账本上盖了章,以备在京城核验财物之后再填上实际上缴数据。空印盖章本来就是官场惯例非常合理的处置手段。在古代来回盖一次章太艰难了,动辄以月计,但是朱元璋依然勃然大怒,借这件事为由头杀了足足三四万的大小官员。
在尸山血海中厮杀出来的朱元璋当然不会轻易发疯,这种看似不合理的杀戮,只不过是在清洗充斥于官僚体系中的白莲教徒罢了。换一句话,也就是黑帮在清理门户。而在民间针对朱元璋对白莲教徒的迫害,白莲教发起了规模庞大的起义,对一个刚刚建国的全新王朝来说,竟然会引发此起彼伏的民间起义,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我这里列举一下,整个两广地区在洪武年间就没太平过,每一年都在起义,朱元璋派出的官吏甚至不敢走出治所一步,走出去必死无疑。
福建地区每三四年就爆发一次全省范围的起义。洪武16年,江西彭玉琳起义,自号弥勒佛祖师烧香聚众做白莲会,并建立起了完整的政权组织天定。陕西地区的金刚奴起义,历时30年不能平息。我再强调一次,所有这些起义都是白莲教发起的,其起义口号都直指朱元璋的叛教。这些起义一直延续到明永乐年间,以山东唐赛儿起义为顶点,唐赛儿起义席卷整个山东,并威逼河北,兵锋直指北京。
永乐皇帝朱棣战功显赫,面对唐赛义军居然也打得缩手缩脚,时不时就打出一场全军覆没的败仗。朱棣以举国之力艰难平乱之后,大明朝廷与白莲教终于相互妥协,朱棣宣布不再绞杀白莲教徒,并释放了唐赛儿和她的余党。而白莲教也不再公开传教,而是自此转入地下,成为一种隐秘的信仰。大明王朝自此才勉强安定了下来,成为真正的大一统王朝。
各位,关于朱元璋的故事讲到这里,各位应该对大明朝廷有了全面的理解,这是一个有着非常深刻的黑帮烙印的政权,所有适用于黑帮的政治规则都适用于大明朝廷,并贯穿于大明朝廷始终。这就是大明王朝相对于其他王朝总是显得非常诡异的原因。
白莲教这一类的黑帮组织的本质是什么?是地下规则,在明规则之下实行另外一套暗规则,明朝虽然以明为号,但却是地下规则最为盛行的朝代。
洪武13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朱元璋发动胡惟庸案杀了几万官吏之后,宣布不再设立丞相职务,并废除了中书省,但这种情况根本就不可能持久。皇权高高在上,本来只需要说同意或者不同意就完事了。现在皇帝废除了丞相,那么对于任何复杂事物,皇帝必须自己亲自提出解决方案。
山东有灾是从河南还是河北调粮去赈济,哪种方案的损耗更小?湖北和江西同时出现匪患,失掉京城的卫军千里迢迢去讨贼,还是让当地官员自行征募乡勇平乱?
治国千头万绪,根本不可能由一个人瞎拍脑袋决策。
朱元璋治下时时都在杀人,遍地都在造反,毫无规矩可言。朱元璋一死,大明朝廷当即建立了内阁制度,也就是潜规则之下的中书省,内阁首辅,也就是潜规则之下的丞相,最高决策体系居然是用潜规则,并且居然就贯穿了整个明朝,这就是黑帮治国的典型特征。而在司法制度方面更是充斥着潜规则。
洪武15年,也就是1832年,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将整个吏部和刑部架空,锦衣卫有权随意处理各类刑事案件,下可斩百姓,上可杀王侯,根本就没有所谓证据质证和辩护这一说。永乐皇帝朱棣将这种黑暗司法规则发扬光大,他于1420年设立东厂,权力还在锦衣卫之上,查案判案和执行,更加不需要讲规则。
这种种垃圾玩意,当然更是黑帮治国的典型表现。
然而黑帮本身不讲规则,但是他一定希望老百姓都守规则,并且是盲目的守规则,这才能让黑帮自由的收割。因此朱元璋建立了一套极其严厉的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制度。
在建国之初,朱元璋模仿宋制搞了第一次科举考试之后,就连续停止了10年的科考。
10年之后,朱元璋重启科举,这一次他创设了八股文体,在朱元璋的科举考试里,任何人在答题时都必须按照严谨的格式,背诵指定教材里的标准答案,自行解读经义一律被视为不合格,甚至有可能坐牢。
对于黑帮之国来说,以儒教为手段,驯服老百姓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于是大明王朝就一天天的走向了精神分裂,明面上的儒教将每个人都死死的束缚住,而在地底下则盛行另外一套的黑暗规则。官员们表面清廉,正式的俸禄在所有朝代中都是最低标准,正一品大员,也就是最高级的官员,月俸只有87石米,并且还不实发。然而在潜规则之下,所有官员都心安理得地收着各种黑钱,冰敬炭敬、火耗使费,名
目繁多种类齐全,令人叹为观止。
这就是黑帮治国与儒教结合之后产生的最典型的恶果。而这就是大明王朝留给我中华文明的唯一遗产。
这笔丑陋的遗产,在300年后的今天,依然像噩梦一样笼罩在每个国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