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人
2025-05-12 16:43:42
10.新茶党运动 、“占领华尔街” 、英国脱欧和唐纳德·特朗普……每种历史现象背后都有一个群体在呐喊:“停车,我要下去!”
虽然每个群体呐喊的具体细节不同,但他们呐喊的原因——至少部分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对社会本该大体平等的预期落空了。他们没能获得别人获得的利益。
只把特朗普的发家归因于收入不平等现象也许是片面的。你可以对其不屑一顾,也应该如此。这些现象通常有很多复杂的深层原因。但收入不平等的确是一个重要因素,会让人陷入这样的思维:“我生活的这个世界跟我想的不一样,这让我很生气。我忍不了了,去他的吧!我要出手改变它,因为目前的规则不管是什么,都已经不管用了。”
想想这种心态一旦受到社交媒体和有线新闻网强大的传播力量催化后会变成什么样。在这些平台上,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看到别人是怎样生活的——这就像火上浇油一样。著名分析师本尼迪克特·埃文斯(Benedict Evans)说:“互联网让人们越频繁地接触新观点,人们对这些新观点的存在就越感到愤怒。”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形势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当时经济观点的传播范围要小得多,既因为观点产生的实际影响的范围更小,也因为人们不会像现在这样轻轻松松地看到和了解别人的想法和生活方式。
我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经济学是关于周期的。好年景和坏年头来来去去,轮流坐庄。
美国如今的失业率是几十年以来最低的。事实上,低收入的工人阶层的工资增长速度要高于富人的。 如果把助学金考虑在内,大学学费基本没有上涨。 如果人人都能研究一下自光辉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在医疗、通信、交通和民权方面的进步,我猜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回到过去。
但这个故事的中心是,预期的调整总是晚于实际情况的变化。在20世纪50年代往后的35年中,美国的经济形势变了,可美国人仍然坚守着当初的预期,由此可见一斑。而且,由于预期的滞后性,即使从现在起中产阶级迎来了一次繁荣,人们可能也会延续如今“只有社会顶层才能从中获利”的预期。
因此,人们可能会一直沉浸在对社会不满的消极情绪中。
于是,人们可能无论何时都会有“我们需要立刻改变,变成什么样都比现在好”的想法。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想法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类重大历史事件的源头,而这又回到了我们故事的开端。
所以,历史确实是糟心事接踵而至的过程。